天凤5年(公元18年),樊崇赤眉起义开始发难,后绿林等民变接连不断,以及乘势而起的南阳刘氏宗族的刘寅、刘秀兄弟。到公元23年,叛军攻入长安,莽“旋席随斗柄而坐,曰“天生德予,汉兵其如予何?”逃至渐台,“公卿从官尚千余人随之”,其下王邑、王巡、唐尊、王盛等为之战死,王莽亦被杀,时年68岁。
五“大奸”王莽也有孝道进官场带来新鲜空气
新朝,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政权,它夹在西汉与东汉之间,默默无闻,在人们的印象中,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。这种“视而不见”的错觉,大概出于两个原因:第一,新朝仅仅维持了14年,寿命太短;第二,新朝皇帝王莽,臭名昭著,这位西汉外戚,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“窃国大盗”,他篡位自代,为儒家正统所不容。于是,天下群起而攻,历代文人都往他身上泼脏水。
但是,这个窃国大盗,却是个十足的“大孝子”。为什么说,“大奸”王莽居然是“大孝”呢?且看他如何对待自家那些长辈。
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前,朝廷依靠什么手段选拔人才呢?一是看名门望族的出身;二是凭各地“举孝廉”。元朝人郭居敬,曾辑录古代的24位孝子故事,编成著名的《二十四孝》。其中,那些夸张、乖戾,甚至有些疯狂的做法,简直是病态,听着,叫人浑身起鸡皮疙瘩。比如,老莱子“戏彩娱亲”、王祥“卧冰求鲤”、郭巨“埋儿奉母”等等。
而在两汉时代,如果一个人博得大孝之名,那就像现在荣获了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似的,完全可以靠这一点儿名誉,登堂入室,步入官场。
王莽出身于大家族,姑母王政君,嫁给了汉元帝刘奭,伯伯、叔叔,乃至同辈的叔伯兄弟,都“借光”做了大官。唯独王莽这一支亲族倒霉,还没沾上姑母的便宜,父亲便早早地死了。
正所谓,人穷志短,马瘦毛稀,王莽只得折节读书。除了爱学习,王莽还是个孝子。他不但父亲死得早,连哥哥也死得早,不得已,王莽只得独自赡养老母和嫂子,以及哥哥留下来的孩子们。王莽年轻,不得不站出来,顶立门户。他既没钱做资本,也不会其它手艺,有个最大爱好,就是博览群书,钻研儒术。但是,这怎么能养家糊口呢?实在没辙,全家老少只能咬紧牙关,一块儿过苦日子。
王莽人生的转机同样来自于他的孝道,就连完全站在刘汉立场所编的《汉书》,也不得不如实称道王莽。
班固在《汉书?王莽传》中记载:“(王莽)事母及寡嫂,养孤兄子,行甚敕备。又外交英俊,内事诸父,曲有礼意。”虽然父亲死了,王莽却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娘、寡嫂和侄子。据史书记载,王莽的儿子和侄子是同一天结婚的——可谓是双喜临门了,自然要张灯结彩、大宴宾客。喜筵刚刚开始,就有人慌里慌张地跑来,在他耳边嘀咕道:“您母亲不舒服,现在,急等用药呢!”王莽立刻脸色大变,拽起仆人,往外就跑。一场婚庆宴会,大概要持续两个时辰,其间,王莽魂不守舍,出来进去了很多次。
王莽不但心疼老娘,对伯父、叔父等长辈,同样俯首帖耳,非常孝敬。有一次,伯父王凤病倒了,王莽二话不说,守在床前,小心翼翼地伺候。他一连几个昼夜不脱衣服,熬得蓬头垢面、两眼通红,却毫无怨言,为伯父煎汤熬药,端屎端尿……即便药汤盛进了小碗儿,他也不放心,必须亲口尝一尝冷热浓淡……别说外人,就连王凤的弟弟——王商,都对这个侄子高看一眼。王商特此上书朝廷,希望将自己封邑之下的民户,转至王莽名下。俗话说: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,王莽善待亲骨肉,的确是发自内心,出于至诚。他那时尚未发迹,根本用不着伪装孝子,表演给谁看。
虽然受到忽视,王莽毕竟也是皇帝的至亲,这一社会关系使他拥有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潜在优势,一旦机缘巧合,优势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现实利益。
就在伯父大司马王凤病重,王莽遵从孝道,赶到王凤府上去照顾病人。王凤所患大约是脑血栓后遗症,偏瘫在床。王莽代替仆人,亲自给王凤端屎端尿,“亲尝药,乱首垢面,不解衣带连月”,尽心竭力的“久病床前是孝子”的良好表现打动了人心。
疾病使王凤感觉到了异常的虚弱和无助,他没有想到是这个平时没怎么关照过的侄子给了自己最需要的亲情。而自己平日里提携备至的子侄,从小娇生惯养,谁能吃得了这样的苦。不要说收拾秽物,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一会儿就匆匆离去。相比之下,王凤不禁为自己以前对王莽的忽视深感愧疚。弥留之际,王凤郑重地把王莽托付给太后,要求多加关照。
根据王凤的遗愿,朝廷任命王莽为黄门郎。以前,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后,经常能听到各种风言风语,而任命王莽后,王政君听到的却是由衷的欢迎之声。大家都觉得,这样出众的人才早就应该进入仕途了。太后对王莽不禁刮目相看,她没想到这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的侄子居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。老谋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价值:他有助于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声。不久,又升王莽为射声校尉,进入中级官员行列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皇帝老爸请大家收藏:(m.100msh.com)皇帝老爸迷失阅读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